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內在邏輯
來源:云南日報作者:李越 2025-08-04 10:36
人類文明史,本質上就是一部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生共融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始終在交流中突破地域局限,在互鑒中實現創新發展。不同文明的和合共生、協同共振,不但塑造了各美其美的文明形態,更編織出美美與共的人類精神圖譜。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文明向何處去成為全球性課題。中國致力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強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為走出人類文明發展困境提供了來自東方的智慧啟迪。文明交流互鑒為每種文明充分保有自我、傳承延續引入源頭活水,為不同文明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繁榮圖景奠定發展基礎,在多重維度上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
文明交流互鑒是每一種文明存續發展的生命之源。文明交流互鑒是文明有機體進行新陳代謝、保持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實現永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如果長期與世隔絕、自我封閉,文明有機體便會逐漸失去養分,在拒絕更新的死寂氛圍中走向枯萎。近代以來,不同國家的普遍交往促使整個世界逐漸聯為一體,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各種相對孤立和封閉的文明都被卷入世界歷史的進程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技術擴散日益加快、人類的交往愈發緊密,全球化語境下的文明交流互鑒更具深層意涵。開放性和流動性塑造了接觸和吸納一切人類文明先進成果的現實可能,歷史長河中,古埃及文明因尼羅河與地中海的奔涌流動,在腓尼基字母與希臘哲學的融匯中孕育出了亞歷山大里亞的文化明珠;華夏文明依托絲綢之路的交匯聯通,在佛教哲學、波斯音律與阿拉伯歷法的加持助推下造就了東方世界之都的長安盛景。一種文明只有逐漸從內部交往走向外部交往,形成世界視野,才能在人類文明演進的歷程中常葆生機。文明的長存之道,不在于固守某一黃金時代的輝煌榮光,而在于以開放的胸懷將流動本身鑄就成永恒。
文明交流互鑒是不同文明多元共生的內在要求。多元共生的格局,是自然的常態,是世界的本色。文明的存續與發展,離不開對于多元共生的尊重與踐行。回望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可以發現,真正的和諧從不來源于單調的齊整,而來源于多元要素在動態平衡中所譜寫出的交響樂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共同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這個星球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70多億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這種差異不應該成為交流的障礙,更不能成為對抗的理由。”文明交流互鑒,是打破壁壘、消除隔閡、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當不同的價值體系在同一場域的交互驗證中逐漸實現動態平衡,多維度的認知坐標系在文明對話的過程中被建立起來,不同文明的多元共生、和諧共存便有了走向現實的可能。雖然存在強弱大小之別,但文明之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每一種文明所對應的思想文化都應得到尊重。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文明再生產過程的重要動力。文明進步的關鍵不在于消弭差異,而在于構建和而不同、差異共生的“和聲”體系。在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在共同面對、試圖解決整體意義上的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問題時,不同文明彼此參照、相互啟發,具有超越性意義的價值共識由此得以產生,更具調和性、適應性意義的嶄新內容由此得以出現,實現了文明在某種程度上的創造性再生產。在這一動態平衡的過程中,不同文明通過對于異質文明認知養分的批判性吸收,在保持主體性的同時,實現了包含內部革新發展的創造性轉化。在不同文明體系的相互對話、相互啟迪中,異質要素的碰撞生發了嶄新的認知維度,更加適應時代需求的文明形態在范式躍遷中得以生成。在工具理性泛濫、虛無主義充斥的現代性困境中,文明交流互鑒的現實意義更加彰顯。就不同文明對于生態危機的應對策略而言,無論是來自東方的天人合一智慧,還是來自西方的風險社會治理理念,它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照亮前行之路的多棱鏡。這些差異化的認知路徑,在應對生態危機的實踐中,逐步熔鑄成具有超越意義的價值共識,共同點燃了以嶄新治理范式應對危機的思想火炬。多樣打開交流的窗口,交流創造融合的契機,融合促生進步的可能。人類文明生生不息的真諦,不在于消除差異的棱角,而在于讓每種文明都成為文明拼圖中不可替代的模塊。
文明交流互鑒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從事物質生產、生活于現實生產關系中的實踐主體,人在跨文明的交往中突破“地域性個人”的認知局限,在推動人類文明整體進步的同時真正成為“世界公民”意義上的人,在文明對話的過程中獲得了實現自身本質力量拓展的場域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人既是跨文明對話活動的實施者,又是文明創新成果的體驗者。正是在跨文明的對話中,人類不斷提升自我認知,收獲了一系列創新成果。而這些創新成果,又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層價值,正在于點亮普照人類共同未來的精神之光。在文明交流互鑒的進程中,人透過他者之鏡窺見的不僅是異質文明成果的奇觀,更是自身未曾被觸及過的內在潛能。個體在差異的啟示中獲得的,是敢于重構自我、超越自我的自覺與勇氣。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深刻揭示:“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在當代技術文明制造的龐大遮蔽空間之中,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重拾本真性的對話倫理,唯有構建多維度的文明交互網絡,才能在驚濤駭浪中錨定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航向、妥善應對人類存續的挑戰。
文明交流互鑒并不指向文明的自我消解,而指向多元主體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站在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文明交流互鑒已經成為破解現代性困境、應對全人類存續危機的必然選擇。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來自世界東方的中國智慧與中國實踐,正在重新定義文明進步的內涵。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