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來源:中國文化報作者: 2025-08-06 11:30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篇章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理論之基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深刻理解其植根于人民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這是關乎文化強國建設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文化作為觀念形態的上層建筑,其產生、發展與繁榮,深深植根于人民的社會實踐。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文化建設與人民解放、民族復興緊密相連。脫離人民,文化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激發人民首創精神,文化發展才能獲得不竭動力,文化創新才能永葆生機活力。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增強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國際文化競爭中贏得主動。
內涵之要
“以人民為中心”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具有豐富而具體的科學內涵,構成了指導實踐的核心原則。
要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創作出更多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文化作品,豐富人民精神境界,增進人民精神力量。在文化建設中,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同時,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源頭活水。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鼓勵人民群眾在文化實踐中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貼近人民生活的優秀文化作品。
要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文化服務的質量和覆蓋范圍,讓人民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文化資源。要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縮小城鄉、區域之間的文化差距,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此外,還要推動文化交流互鑒,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文化共同發展,讓人民在文化交流交融中共享文化繁榮成果。
要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文化評價反饋機制,暢通人民群眾評價文化、反饋意見的渠道,傾聽人民心聲,回應人民關切,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文化政策的制定、文化產品的生產、文化服務的供給,都要以是否提升人民滿意度、是否滿足人民真實需求為最終檢驗,確保文化建設始終沿著人民滿意的方向前進。
實踐之徑
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強大效能,需要構建系統完備、科學有效的實踐路徑。
強化思想引領,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工作導向。必須在文化工作的全領域、全過程牢固確立并不斷強化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導向。引導文化工作者自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聲、展現人民風貌、深受人民喜愛的精品力作。
完善制度保障,健全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體制機制。要加強文化法治建設,完善文化法律法規體系,為文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確保文化發展成果更公平、更有效地惠及人民,為人民共享文化發展紅利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
推動文化創新,激發人民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要堅持守正創新,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手段創新,不斷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為文化創新發展提供新手段、新途徑。加強文化創新人才培養,建立健全有利于優秀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讓億萬人民的創新創造潛能充分涌流,形成人人參與文化建設、人人盡展其才、人人共享成果的生動局面。
加強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國際影響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僅要滿足國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舉辦文化年、文化節、藝術展覽等形式,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運用多種傳播渠道和傳播手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力,其最深沉的根基蘊藏于人民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上新臺階,讓中華文化綻放出更加璀璨的時代光彩。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