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作風建設的文化根基
來源:中國文化報作者:魏爍豪 張榮臣 2025-08-11 14:2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作風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是個永恒的主題。”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打鐵必須自身硬,要登絕頂莫辭勞。新時代新征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必須以更堅定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推進作風建設。應在古今對話中拓展作風建設內涵,實現歷史鏡鑒與現實考量的深度交融,以更加純潔的作風、更加堅實的步伐,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
《國語·周語下》有云:“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一古訓的意思是秉持善行如同登山,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努力;墮入惡習卻如同山崩,稍有不慎便會一發不可收拾。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引用“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一古訓,警示黨員干部要深刻領會中央八項規定的精神實質,慎獨慎微,防止思想防線崩塌。作風建設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尤其要以釘釘子精神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防止不正之風反彈回潮。中央八項規定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一張閃亮的‘金色名片’”。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不僅是一次作風建設的新起點,更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從禁止公款吃喝、精簡文件會議,到規范公務接待、嚴控樓堂館所建設,中央八項規定以具體可操作的制度要求,直擊“四風”問題要害,推動黨風政風煥然一新。新征程上,必須清醒認識到,“四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特征,一些不良作風可能改頭換面、隱形變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一些地方發生了松動,有一些方面還存在盲區死角,一些不良風氣出現了反彈回潮”,強調“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中央八項規定不是只管五年、十年,而是要長期堅持。要拿出恒心和韌勁,繼續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下功夫,管出習慣、抓出成效、化風成俗”。
具體而言,一是“常和長”并重,構建作風建設長效機制。堅持常態化監督與長效化治理相結合,將糾治“四風”納入日常監督,健全作風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將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情況作為干部考核、巡視巡察的重要內容,確保壓力傳導持續不衰減。二是“嚴和實”并舉,以剛性約束保障政策實效。嚴字當頭、實字托底,是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關鍵。對頂風違紀行為露頭就打,特別是對轉入地下、花樣翻新的“四風”問題,必須穿透式核查、靶向糾治。同時,要抓實整改“后半篇文章”,建立問題整改臺賬,推行“一案一整改”機制,做到查處一個、警示一片、治理一域。三是“深和細”并行,破解隱形變異深層痼疾。要推動作風建設向基層延伸、向縱深發展,聚焦“蠅貪蟻腐”等群眾身邊腐敗問題,開展“小切口”專項整治,推動作風建設向“最后一公里”延伸。總而言之,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正如“從善如登”之理,需要久久為功、鍥而不舍的韌勁。并且也要警惕“從惡如崩”之虞,始終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危機意識,嚴防不正之風死灰復燃。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領導干部要帶頭轉變作風,以上率下
領導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少數”,其自身言行對黨風政風乃至社會風氣具有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講話中,引用漢代荀悅《申鑒·政體》中的名言“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強調領導干部必須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傳統政治文化中“治人者必先自治”的執政智慧,強調領導者若要有效約束他人,必先以身作則、嚴格自律。從先秦《論語》提出“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為政準則,到秦漢《素書》主張“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再到明朝錢琦強調“治人者必先自治,責人者必先自責,成人者必先自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來注重為政者必須率先垂范、正己化人的政治倫理。作為黨的事業的中堅力量,領導干部的特殊性就在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作風直接影響全黨乃至全社會的風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抓住“關鍵少數”,以“打鐵必須自身硬”的辯證思維,將作風建設具象化為“頭雁效應”,既做“指揮員”更當“戰斗員”,既要“掛帥”更要“出征”,切實發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示范引領作用。因此,領導干部必須堅持“修己以安百姓”的政治操守,在反對形式主義上帶頭精簡會議文件、改進調查研究,在克服官僚主義上主動下沉一線、傾聽群眾呼聲,在抵制享樂奢靡上保持艱苦奮斗、反對特權思想,真正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成為行動自覺。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強大示范效應,推動全體黨員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自覺持續改進作風,最終實現“不肅而成,不嚴而治”的良好政治生態。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堅持正風肅紀反腐相貫通
正風肅紀反腐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長期課題,三者內在統一于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邏輯。2015年6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引用了白居易的《策林一·興五福銷六極》中的“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絕其源”,這句話意思是為善于消除禍患的人會找到其根源,善于治療疾病的人會斷絕其病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互為表里、同根同源。不正之風滋生掩藏腐敗,腐敗行為助長加劇不正之風、甚至催生新的作風問題。”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作風建設必須堅持系統施治、標本兼治的內在邏輯,既要清除已發之“病灶”,更要修復政治生態的“免疫系統”。新時代的作風建設面臨風腐交織、隱形變異等新挑戰,不正之風與腐敗問題如同“孿生毒瘤”,享樂奢靡的作風往往成為權力尋租的“前奏”,而腐敗的蔓延又會衍生出新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因此,正風肅紀反腐必須立足“標本兼治”的系統治理觀,貫通“查、糾、防”全鏈條,構建“治標、治本、治未病”的治理閉環。
首先,在“治標”層面,需以雷霆手段強化震懾。要持續糾治“四風”問題,對享樂奢靡之風露頭就打,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糾治,嚴查違規吃喝、公款旅游等行為,防止不良風氣反彈。同時,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堅決打擊腐敗行為,做到有腐必懲、有貪必查。其次,在“治本”層面,需以嚴明紀律強化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紀律是“黨員、干部保持清正廉潔的安全防護欄。敬畏紀律、遵守紀律,就能抵御腐蝕、百毒難侵”,要“督促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嚴于律己、嚴負其責、嚴管所轄”,要“完善權力配置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堅持“用嚴格執紀推動制度執行”。最后,應著眼“治未病”的長效治理,使紀律規矩從外部約束轉化為干部內心的政治定力。實踐表明,單純依靠事后懲處的“外科手術式”正風反腐只能見效一時,而以思想文化培塑阻斷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心理防線,更能推動實現從“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深層轉化。一方面,要注重從中華優秀廉潔文化中汲取智慧,繼承“公生明,廉生威”的政治倫理,弘揚“清、慎、勤”的為官之道,使崇德尚廉的價值導向融入日常;另一方面,要鞏固拓展黨紀學習教育成果,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通過以案示警強化底線意識,以規正行錘煉政治品格,以文化人涵養清風正氣。使黨員干部在思想上筑牢防線、在行為上劃清界限,從根本上凈化不正之風與腐敗問題滋生的政治土壤。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以剛性的制度規定和嚴格的制度執行,確保改進作風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
制度是作風建設的根本保障。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特征,作風建設是一場持久戰,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勞永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從體制機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風的漏洞……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抓作風建設,建立嚴格、完善的作風建設法規制度體系”。2014年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中,引用《荀子·勸學》中的“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這一古訓,借此闡明紀律對黨員干部的約束與塑造作用,同時也深刻揭示了事物發展需依賴外在規范與持續磨礪的普遍規律。這一哲理投射到黨的作風建設領域,詮釋了制度建設與執行的核心邏輯,即以“繩”之剛性劃定行為邊界,以“礪”之嚴苛打磨執行效能,使優良作風真正成為黨員干部的行為習慣和工作常態,從而實現作風建設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
首先,“繩”之剛性,在于以制度規定確立作風建設的“刻度線”。制度具有穩定性、規范性和強制性特點,能夠有效遏制“四風”問題的反復反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強化紀律約束;《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明確作風問題的懲處標準;《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對領導干部生活作風作出硬性規范。這些制度設計涵蓋思想教育、權力監督、懲處問責等領域,構成了一張嚴密的作風治理網絡,使黨員干部的言行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其次,“礪”之嚴苛,在于以制度執行鍛造作風建設的“磨刀石”。制度的關鍵在于執行。再完善的制度,若得不到有效落實,都會淪為一紙空文。因此,必須強化監督執紀問責,讓制度“長牙”“帶電”。一方面,要完善日常監督機制,運用巡視巡察、專項督查等方式,確保制度執行不縮水、不走樣;另一方面,要堅持“零容忍”態度,對違反制度者嚴肅處理,形成強大震懾。最后,制度建設必須與時俱進,既要立足當前突出問題,也要著眼長遠治理目標。隨著時代發展,新型“四風”問題可能以更隱蔽的形式出現。因此,作風建設的制度體系需要動態優化,及時填補漏洞、創新監管手段。同時,要通過制度化手段鞏固作風建設成果,完善考核評價和監督問責制度,將作風建設情況作為干部選拔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推動黨的作風建設持續深入開展,使優良作風真正內化為黨員干部的自覺行為。
作風建設承載著千年治國理政智慧與百年大黨的精神品格,既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自我革命的鮮活實踐,也是中華文明治理基因的當代表達。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刻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規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創造性融合。從“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的治世警言,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情懷,從“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的修身準則,到“木受繩則直”的制度約束,中華文明積淀的治國理政精髓,為破解作風建設難題提供了豐厚滋養。這種古今對話不是簡單的歷史復歸,而是通過“第二個結合”方針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傳統文化的精神密碼深度嵌入黨的政治基因,既讓千年文脈在管黨治黨實踐中煥發新生,更使“打鐵必須自身硬”的治黨品格獲得了深沉持久的價值支撐,從而夯實了作風建設的文化根基。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